最新刊期

    2015 28 8

      综述

    • 张罗,谭晶,李好义,阎华,丁玉梅,杨卫民
      2015, 28(8): 1-7. DOI: 10.14028/j.cnki.1003-3726.2015.08.001
      摘要:静电纺丝技术是制备连续纳米纤维最为快速、高效的方法之一,已得到广泛关注,存在巨大应用潜力。为揭示纺丝过程射流行为机理,研究者从溶液或熔体喷射实验出发,围绕其射流理论模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作者从射流的产生、射流稳定运动的规律、射流不稳定三个角度综述了国内外静电纺丝射流理论研究现状及进展,重点介绍了静电纺丝射流的数学及物理模型理论研究,分析了静电纺丝理论亟需解决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静电纺丝理论和指导静电纺丝工艺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射流;理论模型   
      2
      |
      9
      |
      1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02005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9-18
    • 罗弦子,黄威,洪玲,高艳,顾群,陈鹏
      2015, 28(8): 8-16. DOI: 10.14028/j.cnki.1003-3726.2015.08.002
      摘要:聚乳酸立构复合物(SC-PLA)由左旋聚乳酸(PLLA)和右旋聚乳酸(PDLA)以31螺旋构象并排堆砌而成,由于分子链间的紧密堆积,SC-PLA具有更高的晶体稳定性、熔点(约比PLLA高50℃ )以及良好的热、力学、降解等性能。PLLA和PDLA共混是目前制备SC-PLA的一类常用方法,包括溶液共混、熔融共混、微波辐射共混等,SC-PLA在形成过程中会受到PLLA和PDLA的分子量、光学纯度、混合比例等因素影响。本文综述了 PLLA和PDLA通过共混形成SC-PLA的条件和机理,以及SC-PLA的微观结构、性能和应用现状。  
      关键词:聚乳酸立构复合物;共混;结构;性能   
      3
      |
      9
      |
      1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02006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9-18
    • 马万鹏,张伟,赵阳,于鹤龙,王思捷,王晨
      2015, 28(8): 17-28. DOI: 10.14028/j.cnki.1003-3726.2015.08.003
      摘要:受自然界生物可以自动愈合伤口的启发,科学家设计出能够自动修复损伤的自修复材料。由于微胶囊体系的制备工艺简单、应用范围广、对多种损伤形式均可修复,受到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其主要修复过程为:裂纹扩展使微胶囊破裂,微胶囊内的修复剂流到微裂纹处,在催化剂作用下修复剂发生聚合反应从而修复微裂纹。这一过程中修复反应是实现材料自修复的关键,它必须能够在室温下将低粘度液体转变为坚韧的热固性高聚物。本文综述了针对微胶囊自修复材料的修复反应,重点介绍了环烯烃的开环易位聚合、环氧树脂的开环聚合、溶剂的再固化、点击化学四类反应。其中,点击化学由于简单高效的特点成为设计自修复材料的新方法,包括叠氮化物-炔烃反应、共轭二烯和亲二烯体反应、疏基-烯反应、疏基-氰酸酯反应等。通过对比分析修复反应的机理和自修复效率的影响因素,指出各种修复反应的优点和局限性,并对微胶囊自修复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自修复;微胶囊;修复反应;开环易位聚合;点击化学   
      2
      |
      9
      |
      2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02005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9-18
    • 腾娜,任清华,那海宁,朱锦
      2015, 28(8): 29-33. DOI: 10.14028/j.cnki.1003-3726.2015.08.004
      摘要:发展高活性且可回收的催化剂成为近几十年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系统地介绍了聚合物纤维固载型催化剂的制备技术,并简要阐述了其在各领域中的应用。与传统非聚合物纤维固载型催化剂相比,聚合物纤维固载型催化剂能同时满足高比表面积、易加工成型和易分离等要求,具有高催化活性和优良的循环使用性能。聚合物纤维制备技术和催化剂负载方法的发展,能够显著促进了以聚合物纤维材料为载体的高性能固载型催化剂的进步,在空气净化、污水处理和大型化工生产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聚合物纤维;固载型催化剂;催化   
      2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02005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9-18
    • 马超,刘旸,顾继友
      2015, 28(8): 34-42. DOI: 10.14028/j.cnki.1003-3726.2015.08.005
      摘要:抗污染机理的研究对设计和合成抗污染膜材料具有指导意义。两性离子聚合物作为一种新型的抗污染膜材料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从研究膜污染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出发,阐述了分离膜的抗污染机理及两性离子基团改性分离膜的抗污染特点,同时根据两性离子基团改性分离膜方式的不同,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此类分离膜的研究进展,并对分离膜抗污染机理的研究和两性离子改性高分子分离膜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展望。  
      关键词:两性离子;分离膜;膜污染;机理;改性   
      2
      |
      9
      |
      2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02005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9-18
    • 郑学晶,王丽,刘捷,裴莹,秦树法,汤克勇
      2015, 28(8): 43-51. DOI: 10.14028/j.cnki.1003-3726.2015.08.006
      摘要:在严峻的资源、能源与环境危机的挑战下,人们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了环境友好的材料。微纤化纤维素(Microfibrillated cellulose, MFC )以其良好的机械性能、生物可降解性及生物相容性,引起大家的广泛兴趣。MFC与其它材料进行复合,可赋予材料更优异的性能,拓展材料的应用范围。本文介绍了 MFC的基本特性,综述了 MFC与其它高分子材料(按其来源将其分为合成聚合物和天然高分子材料)所形成的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重点综述了 MFC与聚乳酸、聚乙烯醇、环氧树脂、淀粉、壳聚糖、天然橡胶等基体制备的新型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关键词:微纤化纤维素;复合材料;结构;性能   
      3
      |
      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02015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9-18
    • 赵卓,吴爱华,栾胜基,于广河,张春裕
      2015, 28(8): 52-62. DOI: 10.14028/j.cnki.1003-3726.2015.08.007
      摘要: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AEMFC)是一种高效环保的发电技术,因为其具有电池效率高、可以使用非贵金属(锌、镍)做为催化剂、优异的催化剂稳定性和灵活的燃料选择性等优点,而被视作新一代的能源动力系统。阴离子交换膜(AEM)是AEMFC电池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起到隔绝燃料与氧化剂、传导氢氧根离子、支撑催化剂等作用。但是目前商业化的阴离子交换膜因为其离子导电率低、化学稳定性差而不适合于AEMFC方面的应用。因此,开发适于在AEMFC中使用的阴离子交换膜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介绍了用于燃料电池的阴离子交换膜性能要求和功能化方法,同时还综述了近年来开发用于燃料电池应用的阴离子交换膜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燃料电池;阴离子交换膜;聚合物电解质膜   
      2
      |
      9
      |
      3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020153 false
      发布时间:2022-09-18
    • 张蕊,张洵箐,杨凤,康海澜,方庆红
      2015, 28(8): 63-68. DOI: 10.14028/j.cnki.1003-3726.2015.08.008
      摘要:介绍了杜仲胶结构、性能特点、来源以及弹性体的应用研究现状。杜仲胶的结构主要是反式1,4聚异戊二烯,为具有结晶性的有序柔性链;具有耐老化性能好、生热低、耐磨及耐疲劳性能好,结晶状态下具有形状记忆功能等性能特点。其来源主要包括天然提取和人工合成。论文综述了杜仲胶改性塑料及杜仲胶改性沥青、极性与非极性橡胶以及制备记忆材料的性能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杜仲胶与极性橡胶与非极性橡胶共混研究。同时,展望了杜仲胶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杜仲胶;改性;塑料;橡胶;沥青;共混   
      2
      |
      9
      |
      1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02015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9-18

      研究简报

    • 杨期颐,刘明,奚林,陶蕾,谭骏,石刚,倪才华
      2015, 28(8): 69-76. DOI: 10.14028/j.cnki.1003-3726.2015.08.009
      摘要:首先制备端氨基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co-聚乙二醇)大分子引发剂,再通过端氨基引发L-谷氨酸-γ-苄酯-N-羧酸酐开环聚合,制备了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co-聚乙二醇)与聚(L-谷氨酸-γ-苄酯)的嵌段共聚物,将其中的y-苄酯基团转化为酰肼基团后与阿霉素(DOX)共价结合,最后在水溶液中自组装成纳米胶束,制备了温度和pH值双重响应性纳米胶束。胶束外层由亲水性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co-聚乙二醇)组成,具有温敏性,低临界溶液温度为38℃ ;胶束内层由聚(L-谷氨酸-γ-酰肼-阿霉素)组成。该胶束对于药物的释放具有温度和pH双重敏感性。  
      关键词:L-谷氨酸;N-异丙基丙烯酰胺;阿霉素;胶束;腙键   
      2
      |
      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02016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9-18
    • 冯茹森,姜雪,郭拥军,寇将,蒲迪,周洋,陈俊华
      2015, 28(8): 77-86. DOI: 10.14028/j.cnki.1003-3726.2015.08.010
      摘要:本实验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对疏水缔合聚合物/SDBS复合体系的流变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浓度的NaCl对聚/表体系的作用模型各异,其在低NaCl浓度时,当SDBS浓度为0〜100mg/L时,体系出现增黏,最大增黏率为566. 5 %,增黏幅度随着NaCl浓度增加而下降;而在高NaCl浓度时,体系同样出现增黏,增黏区间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通过流变测试、荧光光谱实验,进一步验证了不同NaCl浓度对聚/表相互作用的影响,发现NaCl的加入增强了聚/表相互作用,促进了聚/表混合聚集体的形成;同时发现NaCl的浓度影响着SDBS的溶解度。  
      关键词:疏水缔合聚合物;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流变性;荧光;疏水微区   
      4
      |
      10
      |
      1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02016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9-18
    • 于翔,徐茜,杨秀琴,闫新,卢晓龙
      2015, 28(8): 87-95. DOI: 10.14028/j.cnki.1003-3726.2015.08.01l
      摘要:首先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聚己内酯(Poly(ε-caprolactone),PCL)/稀土(Rare Earth, RE)杂化纤维,而后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研究了静电纺丝电压、稀土加入量等因素对杂化纤维微观结构、直径以及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RE后,杂化纤维中PCL具有多种晶体形态,且纤维表面具有微细的孔洞结构;随着RE加入量的增大,或随着静电纺丝电压的升高,纤维直径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而纤维熔点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关键词:静电纺丝;杂化纤维;聚己内酯;稀土;熔点   
      2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02022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9-18
    • 李丽
      2015, 28(8): 96-100. DOI: 10.14028/j.cnki.1003-3726.2015.08.012
      摘要:通过溶液共混法制备了不同重量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lOOOOg/mol (10k)和200000g/mol (200k)的聚环氧乙烷(PEO)的共混物,并利用偏光显微镜(POM)、广角X光衍射(XRD)、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PEO及其共混物的冷结晶现象。结果表明,PEO共混物在冷结晶的过程中,偏光显微镜图中同一球晶的内外部分亮度不同,即形成内外双折射明显的球晶,研究发现这种现象并不是因为晶型变化引起的,推断是由于共混物在淬冷后升温至20℃的过程中就开始结晶,低温形成的片晶较薄,在20℃等温结晶时形成的片晶较厚,厚度的差别导致了双折射现象。共混物中分子量为200k的PEO提供了结晶成核点,10k PEO起到了溶剂化作用,有利于晶体的成核与生长,所以共混物中大球晶出现的比例比纯物质高。而且随着共混物中10k PEO含量的增加,升温过程中样品结晶的比例增大,球晶中暗处的半径增大。  
      关键词:聚环氧乙烷;共混物;冷结晶;双折射   
      4
      |
      1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02022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9-18

      知识介绍

    • 武卫莉,李江坤
      2015, 28(8): 101-105. DOI: 10.14028/j.cnki.1003-3726.2015.08.013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低温环境是人们不得不进入的领地,而适合人体温度的保温材料是进入这些领域的前提。相变储能材料以其独特的储能、放热机理而成为当今社会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相变储能微胶囊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重点阐述了软单体丙烯酸丁酯(BA)和硬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作为壁材的微胶囊形成过程及不同种类单体对微胶囊形貌的影响,同时对微胶囊和硅橡胶的复合做了展望。  
      关键词:超低温;相变;微胶囊   
      2
      |
      10
      |
      2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02023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9-18

      教学

    • 凌君,李瑶,徐志康
      2015, 28(8): 106-111. DOI: 10.14028/j.cnki.1003-3726.2015.08.014
      摘要:聚合物的拓扑结构具有多样性,主要包括有线形、环形、星形、梯形、H形、接枝以及超支化等。本文首先梳理了聚合物拓扑结构的分类,例举了各拓扑结构聚合物的简单示意图,介绍了柱状聚合物刷和梳形聚合物之间的异同。随后对于高分子专业名词中的“形”、“型”和“性”三个字的用法以及“枝”和“支”两个字的用法进行了辨析,指出了教科书和文献中一些错用的例子。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引起更多科研工作者和学生们对正确使用和辨析这些相近的字词的重视,促进中文高分子专业术语的规范化。  
      关键词:拓扑结构;中文高分子专业词汇;高分子教育   
      6
      |
      14
      |
      1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02023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9-18
    • 崔维怡
      2015, 28(8): 112-115. DOI: 10.14028/j.cnki.1003-3726.2015.08.015
      摘要:聚合反应工程分析是《聚合反应工程》课程中重要一章,平均聚合度是这一章节的重要内容,正确理解其概念,掌握各种数学表达式的内涵与物理意义,对聚合反应工程分析的学习十分有益,有助于学生对此类公式更深入地理解。本文依据平均分子量、单体分子量以及平均聚合度之间的关系,通过数均分子量的推导,进而推导出数均聚合度公式,再按照此方法推导出重均聚合度公式,并从聚合反应工程的角度对瞬时数均聚合度和瞬时重均聚合度进行了推导分析。  
      关键词:聚合反应工程;数均聚合度;重均聚合度   
      2
      |
      1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020233 false
      发布时间:2022-09-18
    • 刘廷国,黄劲松,郭军,刘天宝,汪新
      2015, 28(8): 116-122. DOI: 10.14028/j.cnki.1003-3726.2015.08.016
      摘要:地方院校大学生科研素质整体水平普遍不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探索提高大学生科研素质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以池州学院为例,结合作者自身的教学、科研经验,提出了一些具体改进措施,以期为普通地方本科高校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探索提供参考。通过开展专业情感教育、重组和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激情,通过重视基础实验、开设探索性、综合性实验项目,采用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吸收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加强毕业论文环节教师的引导作用,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基本的科研能力。  
      关键词:实验教学;人才培养;能力培养;科研素质   
      2
      |
      9
      |
      1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02027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9-18
    • 孟祥军,石瑾,张馨,贾俊芳
      2015, 28(8): 123-127. DOI: 10.14028/j.cnki.1003-3726.2015.08.017
      摘要:论述了结构化学课程的功能、特点和教学中的主要矛盾。通过实例介绍了运用“知识逻辑结构与思维形式注记教学法(KM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做法:以“知识逻辑结构”为本设计教学方案;开发出“知识逻辑结构呈现式”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先搭架、后填充、再诱导”和“少而精”的原则,强化知识结构的教学;并适当结合“启发式教学法”;就能有效地解决结构化学课程“难度高容量大课时少”的难题。  
      关键词:结构化学;KM教学法;知识逻辑结构;课件;Authorware程序结构   
      2
      |
      1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02027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9-18
    0